关于对2025年“最美拥军人物”人选进行公示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部署要求,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军队、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拟于“八一”前后发布新一届“最美拥军人物”先进事迹。经层层推荐、严格审核,推选出1个集体和9名个人作为发布宣传人选,2名个人作为候补人选。为充分发扬民主、接受社会监督,现将人选名单及简要事迹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5年6月23日至6月27日)。
公示期间,凡认为人选不符合发布宣传条件的,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全国双拥办反映。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要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要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对线索不清的匿名邮件不予受理。
电子邮箱:qgsyb@mva.gov.cn
全国双拥办
2025年6月23日
“最美拥军人物”发布宣传对象
集 体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三位老阿妈”,达吉(女,藏族,1959年7月出生)、普赤(女,藏族,1959年12月出生)、次仁曲珍(女,藏族,1954年9月出生),下亚东乡仁青岗村村民,荣获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来“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1982年的一天,达吉与次仁曲珍、普赤三人进山采药,达吉不慎失足摔下山崖,巡逻的哨所官兵将她们从死神的手中救了出来,于是她们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官兵的恩情。她们肩背四五十斤新鲜蔬菜攀爬冰雪陡坡,从海拔2800米的仁青岗村到4700米的哨所间,60余公里险峻山路刻着三位老阿妈的拥军年轮。四十余年风雪兼程,她们累计跋涉7万公里,送菜80多吨,传递邮件5万余件,架起了雪山官兵与千里之外亲人的“心桥”。
个 人
(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王友民,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容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的二十大代表,荣获陕西省“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他帮助驻地部队整修官兵宿舍,建设多功能文化室,组建双拥军乐队和威风锣鼓队,积极为部队培养技术人员。累计为380余名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1380余名退役军人走上创业之路。创建渭南市首条“军民共建大街”,投资建成渭南容厦双拥展览馆,每年平均接待3万余人次参观。
王文其,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上海森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荣获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个人”等称号。他倡导发起各类公益慈善活动,推动商会企业群体为驻地部队建设投入资金,支持驻地部队建设,为部队官兵援建图书室、配装电脑等,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员工参加民兵联训,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组织员工开展国防安全主题教育,赴江西瑞金、于都参加红色之旅学习教育培训活动,感悟战争岁月革命同志的坚定信仰和不屈精神,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
石进华,男,侗族,1954年4月出生,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义务护陵员,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最美拥军人物”等称号。1982年,他偶见杂草丛生的烈士墓群,得知这是为国防建设牺牲的七十七名英烈长眠之地后,便与妻子扛起扫帚锄头,从清理杂草到修复墓碑,从擦拭碑文到重建名录,耗时三年逐字誊抄、查阅档案,复原70余位烈士姓名及生平。经常为前来祭扫的社会各界人士讲述“通道转兵”等红色故事,组织“红色记忆”宣讲进社区、进学校,让青少年懂得“和平年代,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未来”。
吐尔地·吾斯曼,男,柯尔克孜族,196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护边员,荣获全国“优秀护边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1989年,20岁的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护边重任。父亲曾告诉他:“守边是我们的责任,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洒在边境线上”。他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都守护着祖国的边防线,始终把边境安全放在首位,一次,发现侄子在边境线放牧,存在越界风险,立即将牲畜赶回安全区域并上报处理。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和儿子也加入护边队伍。他常对儿子说:“我们守护的是‘小家’,更是‘大家’。”
许 灵,女,汉族,197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沙坪坝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会长,荣获重庆市“拥军优属模范个人”、“退役军人创业榜样人物”等称号。她设立军属互助小组,开展心理咨询、交流等活动,搭建军属情感支持网络。成立“军民情缘”工作室,组织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导师深入基层部队调研实际需求,精准牵线促成30余对军人成家,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军中红娘”。走访驻区部队,倾听官兵心声,送“服务”进军营,开办育儿交流会80余场,帮助军人军属1000余人次;推动高滩岩社区开设军娃托管服务;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军娃心理筛查,免费提供关爱军人子女心理健康服务。
刘华强,男,京族,197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民兵哨所哨长,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他将哨所打造成“流动的国防课堂”,推动部队与3个村寨、京族学校结成共建对子,创设“国旗下的国防法治课”品牌,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反走私法制宣讲深度融合,联合开展军事日等双拥活动72场。牵头成立“戍边家庭服务队”,开展200余次志愿服务,帮助部队协调解决用水、用电问题,会同军地联合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
张国通,男,汉族,1977年7月出生,广东名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荣获广东省“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创办的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他成立由老将军、老英模组成的爱国拥军领导小组,邀请老将军、老英模进校园讲国防教育课,增强师生国防观念。将《国防教育法》纳入学校主要课程,打造少年军校阅兵品牌,深入开展“从小学英雄 长大当英雄”主题教育,激发“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创建“国防教育+退役军人服务”模式,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站,将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元素有机融入学校传统教学活动,以青少年军校实训为载体,探索国防教育与德育融合育人模式。
姚华亮,男,汉族,193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企业退休干部,荣获“中国好人”、安徽省“最美拥军人物”等称号。在皖南乡村一座普通的自建房里,1000多件红色展品,讲述着一个老兵64年的光辉历程。他用一辆三轮车带着展板、图片、史料,走村串户,为干部群众讲述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每逢重大节日,都受邀到部队、到学校讲党课,为当地中小学上国防教育课。63年党龄,86岁高龄,在讲台上仍然慷慨激昂,经常一站就是几十分钟,倾情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青少年学生和广大官兵宣讲5000场次。
姚淑蓉,女,汉族,1964年8月出生,无党派人士,莆田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副会长,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福建省“爱国拥军模范”、“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她主动靠前帮助新搬迁落户莆田部队协调水电立户、土地征迁等问题,协助部队完成营区搬迁建设。每逢传统佳节,总会带着非遗艺人走进家属院,手把手教军娃包“同心粽”,带着军嫂剪“双拥窗花”,为军属军娃生活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协调法律专家进军营开展讲座200余场次,组织书画文艺、“鹊桥会”进军营等活动20余场次,被官兵们亲切称作“拥军好大姐”。
“最美拥军人物”发布宣传候补对象
刘雪梅,女,汉族,197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165团五连居民,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她2006年接过拥军“接力棒”奔走在边防线上,成为某边防连官兵口中的“拥军嫂子”。19年间,进出边防连8360余次,运送包裹7万余件,三辆三轮车碾过10万多公里风雪路。战士巡逻路过,总能吃到她煮的热汤面;新兵入伍,自购鞭炮迎接;老兵退伍,含泪相送。如今,“刘雪梅拥军驿站”正式揭牌,曾经的“三轮车邮路”成为制度化的拥军纽带。
张志光,男,汉族,196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南通爱国拥军爱心驿站站长,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江苏省“最美拥军人物”等称号。他成立南通市首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爱国拥军基金,专门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先后走访慰问600余名抗战老兵、200余名抗美援朝老兵,给900余名困难退役军人捐钱捐物。开办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南通56军创园”,入驻企业60余家,倾心为退役军人及军人亲属服务。成立南通爱国拥军爱心驿站,带动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爱国拥军志愿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