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双拥网

全国双拥办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收藏本站

一生追寻光明的“独眼”老人

   他是当年首批解放保山的"老革命"之一。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他左眼中弹,从此失去了"一半的光明"。从解放战争到西南剿匪战,他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挥洒于战场。在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这70年间,他始终牢记党恩,在岗位上勇于担当,以强烈的责任心兑现一名党员干部的誓言与承诺……如今95岁高龄的他,仍然清晰而又坚定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与价值观。他就是郑子明。

  在一间20世纪70年代建的9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95岁的云南省保山市工信委副厅级离休干部郑子明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帆布包裹,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了六七十年的解放奖章、淮海战役纪念章等十余枚奖章。一张张记录着郑子明当年风华正茂的旧照片悬挂在简陋的蓝漆白墙上,正是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照片,见证了郑子明不同凡响的历史记忆和传奇人生。

  近10多年来,郑子明没有停止发挥余热,时刻关心着党和国家的事业,特别在脱贫攻坚上倾注了自己的爱。每一年,他都要捐款捐物帮助贫困群众,最近两次他分别捐献的4000元钱,也已经送到了贫困户的手中。让我们走进这位朴实无华却"勋章"满身的老人,一同感受他一生追寻光明的精神和力量。

  战火中的青春:他用"一半的光明"换来至高荣誉

  郑子明有着不幸的童年。1924年,他出生于偏远的湖北省秭归文化乡庙亚村,一家8口人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在他23岁时,曾被国民党抓壮丁, 8个月后,被解放军所解救。那是1947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解放军救他跳出了火炕,救了他的命。"从此,他牢记党的恩情,誓用一生来报答。

  "在解放军队伍中开展的三查三整、忆苦思甜教育,让我真正知道解放军是我们穷苦老百姓的大恩人,打仗是为了让我们翻身做主人!"在解放军队伍中,郑子明接受了系统的政治教育,在战斗中自觉地听从命令,真正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牺牲的精神。随后,他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旅南征北战。由于作战勇猛,表现突出,在入伍7个月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底,淮海战役打响,郑子明义不容辞,又参与到战斗中。

  那是让他一生最为骄傲的经历,却也让他牺牲了"一半的光明"。这个用鲜血换来勋章的人生转折,让他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淮海战役中,郑子明始终冲锋在前,他阻击过从村子里冲出的敌军坦克,击毙过无数敌人。特别是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一发炮弹击中了左眼部,左眼从此失明。然而命运眷顾,带着留在头部的六块弹片昏死在阵地的他因被战友及时抬下阵地而挽回了一条命。也许是上苍知道他党恩未报,默许了给他更多的机会。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奉命与地下党领导的云南滇桂黔总队七支队会师,参加清剿土匪恶霸的战斗。在部队首长提出行军不掉队、轻伤不下火线、战斗不下阵地的思想感召下,已是副排长的郑子明挎上卡宾枪,跟随部队从昆明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昼夜行军,徒步经楚雄、大理等地,于七天七夜后进入保山城。

  1950年6月,郑子明奉命带领一个排,从临沧镇康返回保山,押运一批军需物资、保护一部电台和报务员到部队驻地。他从军部领取了2挺机枪、4支冲锋枪,以及一批枪支弹药后,赶着30多匹马就出发了,5天后安全到达保山。在返回途中,经过琏子桥,听老百姓来报,前方有土匪。身为排长的郑子明沉着应战,立即布置战斗任务,在前方组织搜索队,后方组成战斗队形,保持高度警惕,快速通过危险区域。几天后,他们安全返回镇康,在后来的庆功大会上,郑子明所在的排被授予"'军政双胜'模范排"的荣誉称号。

  保山解放后,郑子明被部队推荐到四川省第二野战军政治干校学习了两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太保山下的某师高射炮营。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他感慨万千。服役10年间参加大小战斗19次,是他报效国家最直接的体现。其后,他成了家,把保山当作自己的故乡。下地方工作后,他继续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如歌的岁月:正派与无私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1962年,郑子明所在的某师整编,作为副营职干部的他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先后在腾冲、龙陵工作15年,这其中当过杀猪匠,做过销售员,并最终因为良好的表现与群众的口碑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保山药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商业局革委会主任、保山行署医药公司党组书记。

  这期间,让郑子明尤为感叹的其实并非工作的繁重,而恰恰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理无处讲,甚至差点被打成"右派"的无奈。

  1959年,他作为云贵川的商业部门代表到北京财贸学校学习。其时代背景是,当时刚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万岁",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在一次班上组织的学习会上,生性秉直的郑子明对大跃进提出了看法,把自己看到边疆老百姓以及很多学生几天几夜不睡觉去参加生产劳动的情形说了出来,他觉得这样做不合理。结果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身边的同学向校方举报,说他思想动机不纯,有反党、反社会、反政治路线嫌疑,有位同学还检举揭发他和部队勾联做假公济私的事。为此,学校专门派调查组,不仅安排他日日写"大字报",每晚还要挨批斗。

  "身正不怕影子歪"在那个时代虽然并不管用,但"好运"再一次眷顾郑子明。调查组最终得到这样的调查结果:"60年代初,保山地区物资紧缺,急需盐巴、布匹、百货等日用品。郑子明找了自己原来所在部队某师首长,请求部队派出运输车队,从下关运往保山急需的日用品。当时的干部职工、群众对老郑感激不尽,一致称赞他是一个好领导、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的好人……"调查由此不了了之。这时,郑子明已在学校写了一个月的"大字报"。

  作为一名副厅级离休干部,郑子明和他的家人至今"蜗居"在7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这背后其实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据说,当年郑子明所在单位曾3次分房给他,但都被他断然拒绝。

  说来可能同样让人难以相信,郑子明一生有5个儿女,却没有一个因为他的关照进入公职人员队伍。二儿子郑汉泽多年前从部队转业回到保山,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当时就有人提议,"老郑,你是市医药公司的书记,把儿子招进公司合情合理!""父子俩在一个单位上班不合适,再说还有多少人想进公司,我当领导的更不能开这个口子。"一句铿锵有力的回答,"顽固不化"的老郑就这样断送了自己儿子成为正式职工进入好单位的路子。

  如今,为照顾没有工作的儿子,郑子明拿出一半的退休金作为一家人的伙食费,并且给儿子买了保险。郑子明的老伴李增静理解他,对于他在儿女面前的"严父"形象从无异议。

  如今同样满头银发的李增静老人来自腾冲,多年前,她和郑老一样曾为了一个光大国家的梦想离开家乡。李增静开玩笑道,认识郑子明时他已经负伤,但一只眼睛的残障并不足以影响他的魅力;她爱着郑子明的人格担当,她个人的价值观完全等同夫君,即奉献才是快乐!

  为人正直的老两口培养的孩子虽然没有"大出息",但儿子也理解了父亲。虽然也已人到中年,但他以每天悉心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为满足,一家人生活在简朴的小屋子里,却也过得温馨而充实。

  2008年四川地震,郑子明向灾区捐款2000元。无论在这之前还是之后,他的捐款无以计数,几乎每年都不曾间断过。保山市政府、隆阳区政府都收到过他的捐款,哪怕远离家乡千万里长达数十年,为湖北老家的建设,他依然捐过钱。2018年6月的一天,他专程乘车到市委老干部局,将4000元钱交到财务科,委托他们把这笔钱送到市委老干部局的挂钩扶贫点。他说:"我年事已高,没有办法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了,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户,算是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一点小小的支持。"殊不知,当是对扶贫帮困的"小小的支持",他已经坚持了10年。

  如今的郑子明老人仍精神矍铄,当记者向他讨教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时,他笑呵呵地伸出4根手指说道:"保持好心态、注重好饮食、坚持做运动、每天学习,我每天就坚持做好这些事儿。" 

  郑老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每天除去锻炼外,还坚持读书、看报,并开始写个人自传。他说,看到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当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全国双拥办双拥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55号(全国双拥办) 邮编:100035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3597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