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双拥网

全国双拥办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收藏本站

内蒙古掀起双拥创建新热潮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外接俄蒙,内卫首都,边境线长4200多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内蒙古各族人民素有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支持祖国航天事业发展,额济纳旗人民“三易旗府”,迁出水草丰美的绿洲,建起了举世闻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成就了一段拥军佳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民族同胞与驻守在祖国北疆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着眼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全面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掀起了新一轮争创双拥模范城(县)的热潮。

  一、坚持齐抓共管,军地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共同抓、上下结合层层抓、军地协作配合抓,确保了双拥工作健康发展。一是领导带头作表率。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率团走访慰问部队,连续8年参加北京军区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义务植树活动。自治区分管双拥工作的领导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为部队解难题、办实事。各盟市、旗县主要领导定期开展“走边关”活动,涌现出了王学丰、白爱军等一批党管武装带头人。二是完善制度抓规范。各级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议、第一书记述职报告会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普遍建立了军地互访、军地协调、双拥联络员会议等协调机制,军地对接渠道畅通,确保了双拥工作有序进行。三是健全机制促经常。各级建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变目标不变、机构变制度不变、人员变责任不变,确保了双拥工作的常态化。各级双拥组织机构主动作为,作用发挥明显。

  二、强化宣传教育,双拥氛围更加浓厚。军地各级坚持把国防教育作为凝聚军民意志力量的重要途径,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一是基地教育富有成效。全区投资上亿元,新建、改造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主题公园、国防教育展厅等50多处,对1831座零散墓和145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维修和搬迁。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基地教育成效明显。二是典型引领影响广泛。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内蒙古一机集团,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呼伦贝尔市天顺集团董事长马洪祥等典型拥军服务成绩显著,影响广泛。满洲里市民办企业红磨坊、退休干部“兵妈妈”等一批社会拥军群体,示范引领了全区基层双拥工作的蓬勃发展。三是媒体宣传声势强劲。各地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办“国防之窗”、“争创双拥模范城”等栏目,大力宣传双拥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赤峰市电视台“塞外兵歌”栏目被表彰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三、聚焦强军实践,服务军队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把服务强军兴军实践,作为双拥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大力支持部队建设。各地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战备、训练及正规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大保障力度。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为驻军部队建设投入力度大,帮助解决了部队在执勤训练、装备保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二是主动配合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近年来,在“跨越”、“利剑”、“和平使命—2014”等重大军事演习,以及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探月工程等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中,全区各级派出保障人员6万多人次,转移疏散群众17万多人次,赠送部队慰问金、慰问品9000多万元,草原深处、大漠戈壁处处呈现出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的生动景象。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等地支持部队国防科研、演习训练工作力度大、效果好。三是圆满完成朱日和训练基地场区牧民整体搬迁工作。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要求,2012年圆满完成朱日和训练基地场区832户、2907名牧民整体搬迁任务,确保了全军战略战役集训演习的顺利进行。四是热情帮助基层官兵解决实际问题。自治区印发了《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办法》,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官兵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2012年以来,共为4200多名军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为868名随军家属进行了就业安置。仅2014年呼和浩特市就一次性安置100名随军家属就业。兴安盟为215名随军家属安排就业或扶持自主就业。锡林郭勒盟、通辽市、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地对随军未就业家属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金。

  四、立足富民强区,部队参建援建积极主动。驻区部队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和自治区工作大局,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一是生态建设争当生力军。驻区部队着眼构建北疆安全和生态“两个屏障”,充分发挥组织严密和突击力强的优势,大力开展系列治沙绿化、保护生态活动。内蒙古军区制定了《生态建设五年规划》,累计完成44.7万亩生态建设任务。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实施防沙治沙和营建“绿色卫士林”等重点绿化项目,在驻地生态治理和环境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扶贫帮困争当突击队。驻区部队通过定点帮扶、捐资助学等,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2012年以来,共为428个贫困村投入资金3324余万元,累计帮扶困难群众2.5万余人;向624所学校资助1200多万元,捐赠图书35万余册,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3200余人。三是抢险救灾争当战斗队。2012年以来,全区军警部队共参加抢险救灾和急难险重任务5万多次,出动兵力67万人次、装备11万多台次。内蒙古消防总队所属部队圆满完成了灭火救援任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赞誉。四是精神文明建设争当排头兵。驻区部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良好氛围。武警内蒙古总队每年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想文化共建活动200多场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新风尚。武警内蒙古边防总队开展“北疆党旗红”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边境地区党组织建设。

  五、注重难点问题解决,优抚安置政策落到实处。各地积极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安置对象解难题、办实事,促进了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一是优抚标准逐年提高。各地普遍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和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二是退役士兵地方经济补助金大幅增长。各地按照城乡一体、同工同酬原则制定退役士兵地方经济补助金标准,比2011年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各地采取指令性安置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双拥办 康文彪)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全国双拥办双拥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55号(全国双拥办) 邮编:100035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3597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6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