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色基因传人 谱民族团结新篇——武警宁夏总队某支队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主要做法
武警某支队驻守在被誉为“中华回族之乡”的吴忠市。多年来,历届党委班子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唱响了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主旋律;历代官兵扎根回乡大地,大力开展爱民助民惠民和警政警民警寺共建活动,为促进驻地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武警为人民、人民武警爱人民”的感人诗篇。支队先后被自治区表彰为“援建西部大开发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吴忠市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宗教工作先进单位”,涌现出了以“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晁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宋林俊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吴忠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西征红军在同心建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美国记者斯诺在同心完成的《西行漫记》一书,首次打开了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窗口;盐池县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用生命和鲜血与各族同胞共同播撒下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几十年来,流淌着红色血液的支队官兵,视红色基因为民族团结的“命根子”,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我党我军民族工作优良传统。一是根植红色基因,培育红色理想。每年新兵下队首件事就是上好驻地革命历史教育课,让官兵第一时间经受红色历史洗礼。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支队都组织官兵瞻仰驻地涝河桥、余桥及同心、盐池革命烈士陵园,参观红军西征纪念园、同心清真大寺、吴忠回族历史人物园、宁夏移民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官兵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持续开展“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当红色传人”活动,始终把红色基因注入到官兵血脉中、根植到骨子里。二是发扬红色传统,塑造红色灵魂。坚持以老一辈革命家与驻地回族同胞休戚与共的革命史实和故事佳话作为鲜活教材,深挖传承着历史血脉、闪耀着光辉思想、张扬着时代价值的红色故事。通过宣讲红色故事,使官兵熟知党史军史武警史,并把蕴含其中的优良传统渗透到工作生活情感中,不断激发官兵献身使命的政治热情。坚持用“吴忠精神”“回乡卫士精神”引导官兵扎根警营建功立业,帮助官兵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远大的志向信念。着眼把红色资源转变为教育阵地,教育官兵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民族团结。三是传播红色文化,当好红色传人。针对驻地民族意识强、宗教氛围浓,但革命传统淡化、文化宣传滞后的实际,支队官兵主动担当起“宣传队”的责任,在驻地大力开展红色故事“八进入”活动。将红色故事编印成小册子,利用政策宣讲、国防教育、走访慰问等时机向各族群众发放,使红色故事在各民族群众中传诵不息;利用学生军训、军民联谊等时机,在驻地学校打造红色课堂,开展“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思想”活动,让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年学生心中;在清真寺建立“穆斯林书屋”,将红色史书摆上书屋,使信教群众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利用建党建军节、国庆节等时机,将红色经典搬上舞台,到驻地清真寺、广场社区、机关学校等地进行巡演,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二、扎根民族地区,忠实履行使命,打牢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近年来,支队官兵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基础和保证,积极创新警民警寺共建新路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一是锻造维稳处突铁拳。紧紧围绕有效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完成多样化任务需要,在守卫驻地安宁中彰显职能使命。支队积极与驻地党委政府建立“互相联、共同防、携手治、全力保”机制,落实信息资源共享、防控力量联训、社会环境联治等措施;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坚持培育敢打必胜战斗精神,强化英勇顽强战斗作风,使官兵自觉强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使命担当。先后出动兵力两万余人次,圆满完成了“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回商大会”“感恩母亲河”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二是勇当抢险救灾先锋。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加深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支队注重加强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先后投入50余万元配备了救生衣、风力灭火机、动力破拆装置等装备器材;强化人装结合训练,提升官兵抢险救援本领;定期与协作单位联合开展抗震救灾、灭火救援、防洪抢险和抗击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方面的训(演)练,有效提升了官兵遂行任务的能力。2010年8月14日,同心县河西镇建新村河堤决口,支队官兵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战斗,连续奋战四昼夜营救和转移受灾回族群众1000余人,转运财产物资60余吨,疏通道路4.5公里,搭建救灾帐篷53顶,排除储水井、沼气池等险情100余处,挽回了重大损失。同心县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自治区表彰为“全区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团支部被总部政治部表彰为“先进团支部”。近年来,支队先后制作了百余幅关于改革开放成就、驻地发展变化的展板到清真寺展出,与回族群众共享共议改革发展成就;印发了万余份彩页传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驻地回族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富民惠民新政策,有效增进了回族群众对部队的感情认同,赢得了回族群众的交口称赞。
三、爱洒回乡大地,倾力改善民生,打牢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吴忠市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支队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着力点,广大官兵视驻地回乡为故乡,把穆斯林群众当父母,与回族群众建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深情。一是在扶贫帮困中甘当“活雷锋”。在部队设立“爱心捐助箱”,先后为回族女童“春蕾计划”、驻地福利院、敬老院捐款累计20余万元。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先后与13所学校结成帮建对子,为300多名贫困学生购置暖心书包、防寒服、棉帽、围巾、手套、书籍等学习生活用品;支队干部带头与近百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近年来累计为贫困学生捐款(物)累计38万余元。广泛开展以“文化下乡、医疗咨询、法制宣传、义务献血、志愿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学雷锋活动,组织官兵常年帮扶孤寡老人、五保户,定期慰问军烈属和困难群众。同心县、红寺堡区常年干旱、群众饮水困难,每年组建义务送水服务队,采取车拉肩挑等方式,为孤寡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送去救命水。红寺堡区中队先后在南川乡、大河乡移民安置点打出2眼水井,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爱民井”。二是在生态建设中担当“生力军”。吴忠市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支队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叫响“宁夏多栽一棵树,北京少刮一粒沙”的绿化第二故乡口号,全面绿化美化驻地环境。近年来,累计出动兵力3000余人次、车辆100余台次,植树30余万棵,治理沙化土地2000多亩,先后完成吴忠、红寺堡两个“武警万亩林”绿化任务,使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在贫瘠的荒漠戈壁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长城。三是在移民援建中争当“排头兵”。按照“驻一方解一方难、着眼长远帮建到底”原则,与同心县菊花台村、红寺堡区沙草墩村两个移民村签订援建协议,深入开展“警民共建生态文明移民村”活动,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为菊花台村建设警民文化广场、为主要干道安装LED太阳能路灯,制作安装广场宣传橱窗及办公室工作栏、标志牌、警民共建纪念碑等,并购置办公桌椅等设施及篮球架、台球桌、乒乓球桌等文体器材。探索建立科技扶贫机制,开展科技知识讲座20余场,赠送科技书籍9000余册,帮助700多名贫困群众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从“输血”脱贫走向“造血”致富,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受党恩。驻地中队与移民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帮理思路、共订规划,规范议事规则,定期共同开展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积极联系地方科技、农牧部门并选派支队种养植能手进村入户,传授生产技术和致富路子,有力推动了移民新村建设,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宁夏双拥办供稿)

